央廣網西寧10月23日消息(記者汪曉青 實習記者韓志亮)10月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空氣中已經有了深秋的味道,走進位于香日德鎮的“柴達木第一鎮歷史陳列館”,高原小城的厚重歷史鋪陳眼前,產業發展的新時代篇章也徐徐展開。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柴達木盆地東南隅的都蘭縣,是“唐蕃古道”交通重鎮與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如今,這座承載千年絲路記憶的小城,憑借紅色基因、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奏響“紅色鑄魂、綠色發展、金色富民”的高質量發展交響曲。

邂逅都蘭的草原與雪山(央廣網發 先宮 攝)
紅色基因:精神傳承與民族團結共輝
都蘭的紅色印記深植歷史,且鮮活于當下。香日德鎮的“柴達木第一鎮歷史陳列館”里,記錄著青藏公路建設的壯闊歷程,“兩路精神”從此傳遍雪域。如今,這里多民族交融共生,“社區石榴籽家園”建設讓民族團結理念深入人心,當地先后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全國農業產業強鎮”。
在都蘭縣巴隆鄉的“昆侖鐵騎”紅色教育基地,通過7個展廳的文物與故事,將“鐵騎精神”轉化為黨性教育教材,年均承接省州縣觀摩學習超1200次。
多元產業:激活縣域綠色發展強勁動能
工業與清潔能源勢頭強勁。記者從都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了解到,都蘭縣作為青海十大資源縣之一,已發現60個礦種,潛在經濟價值超2000億元,礦產綠色開發成為當地重要產業。諾木洪南新能源園區集聚16家企業、25個風電項目,總裝機1.37GW(吉瓦),未來規劃裝機達2955萬千瓦,助力“雙碳”目標。

柴達木的枸杞成熟了(央廣網發 韋思念 攝)
金色農業:賦能當地富民
記者從都蘭縣農牧和科技局獲悉,作為“柴達木糧倉”與“枸杞之都”,都蘭縣農業發展扎根高原特色,枸杞種植面積達21.54萬畝,占全省枸杞種植面積的47.7%;建成14.53萬畝國家級綠色原料標準化基地,成為全國集中連片規模最大、單產最高、品質最優的枸杞種植示范基地;“柴達木枸杞”作為首批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高原枸杞,已培育大漠紅、雪山紅等15個品牌。2025年都蘭縣枸杞鮮果銷量233.4噸,在浙江嘉興推介會簽下1000噸訂單,首屆枸杞產業博覽實現銷售額142.7萬元、銀企融資意向1557.8萬元。
藜麥產業同樣長勢喜人。據都蘭縣農牧和科技局農牧業綜合辦公室負責人李峰科介紹, 2025年都蘭縣藜麥種植面積躍升至7.76萬畝,占全省藜麥種植面積的81.3%,預計年產量1.15萬噸,同比增長150%。依托都蘭(省級)現代農業青稞藜麥產業園,建成年精深加工1000噸生產線,帶動200余名群眾增收40余萬元。

都蘭縣大片的藜麥田(央廣網發 都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人文:解鎖高原旅游獨特體驗
生態文旅則為都蘭打開了“高原體驗”新窗口。阿拉克湖作為海西州最大淡水湖,棲息著93種脊椎動物;考肖圖“夏日冰瀑”、65.6平方公里彩虹谷彩色雅丹、億年貝殼梁等自然奇觀,勾勒出獨特的高原地質生態畫卷。“2025年以來,全縣游客量達66.618萬人次、旅游收入3.7315億元,較去年相比分別增長23.94%、20.53%。”都蘭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錢玉佳說。
除此之外,星落谷景區試運營階段接待游客近1300人,旅游標識牌、熱水墓群保護開發等項目加速推進,5條旅游路線、5個109國道綜合服務區落地見效。宗加鎮“枸杞小鎮”更以農文旅融合模式,推動產業更新升級,高原特色資源正成為富民增收的“金鑰匙”。

位于都蘭縣的火山巖柱狀節理群(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如今,都蘭以紅為魂、綠為基、金為韻,在鄉村振興與高質量發展路上穩步前行,書寫著青藏高原的新傳奇。

都蘭縣的自然奇景(央廣網發 希日尖措 攝)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