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走進臨邑縣前楊村,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前來研學游玩的隊伍絡繹不絕。很難想象,這個如今被譽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示范村,幾年前還是一個省定貧困村。它的蝶變,是臨邑縣省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以實干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的一個生動縮影。2025年以來,以牽頭負責人韓雷為代表的20名省派幫扶干部,將“基層吹哨·第一書記報到”機制作為破題關鍵,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文化建設等領域精準發力,讓鄉村振興的成色更足、動能更強。
機制之變:“四哨聯動”激活一池春水
“前楊村的‘破繭成蝶’,秘訣在于黨建引領下的機制創新。”韓雷說,自2018年現任臨邑縣縣長、時任村書記崔磊同志派駐以來,前楊村持續強化黨支部建設,通過成立黨建聯合體聚合發展合力。去年,我們聚焦優化鄉村治理能力,推動黨員干部下沉幫扶,建立政務門牌號制度和開發民生熱線數據分析預警平臺,以“吹哨報到”機制為平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如今,這一機制已升級至2.0版,構建起“四哨聯動”的服務體系。組織建設“集結哨”為明年村“兩委”換屆儲備了31名后備力量;產業發展“長效哨”催生了前楊新村文旅、朱家胡同村面包廠等特色產業;基層治理“應急哨”累計處理民生問題逾200條;文化提升“文明哨”則讓送戲下鄉、美術入村成為常態。這套組合拳,使“臨邑模式”獲得了《人民日報》的關注,并在全省推廣。
產業之興:“一棵蘆筍”串起共富鏈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宿安鄉,曾經的蘆筍產業“小、散、弱”,效益不佳。省派第一書記韓雷帶領黨員干部外出取經,最終確定了以建設蘆筍產業聯合體破題、“四村聯動、整片推進”的發展策略。
他們聯動四個村,整合千余畝土地,創新“組織聯建、資源聯享、產業聯興、黨群聯心”的“四聯共建”機制。聯合體黨委統籌破解土地、資金、技術難題,并與大型企業簽訂訂單農業協議,建立起“保底價+市場價”的雙重保障,使每畝蘆筍產值穩定在萬元左右,帶動成員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20%以上。
“過去幾村‘各掃門前雪’,現在黨建聯合體像紐帶,把我們緊緊綁在了產業鏈上。”高徐村黨支部書記宋光海的感慨,道出了產業聚合帶來的深刻變化。
工作隊堅持“產業為王”,在宿安鄉投入250萬元升級蘆筍產業,延伸出展銷廳、直播間、水餃生產線,開發出蘆筍面條、蘆筍茶等產品,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體積累。在全縣層面,打造的“蔬鄉交易平臺”正構建著“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可追溯體系,為傳統蔬菜產業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作風之實:一線攻堅凝聚幫扶合力

堅實的成果,源于過硬的作風。工作隊以臨時黨支部建設為抓手,全年召開各類會議、學習數十次,解決幫扶難點問題38條。牽頭負責人韓雷既帶頭下沉一線,統籌聯動派出單位資源,推動體育器材、鄉村墻繪、土地托管等服務落地;又聚焦作風建設,以“嚴”的標準凝聚幫扶合力,帶動全體駐村干部以“舍小家為大家”的擔當扎根鄉村。
征程萬里風正勁。下一步,臨邑縣省派工作隊將繼續錨定年度目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以更實舉措、更優作風,為這片熱土的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