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濟總量即將跨上10萬億大臺階!10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五年來,山東堅定扛牢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聚力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
從綜合實力看,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44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萬億元,占全國份額由7.19%提升至7.31%,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發展位勢不斷提升。具體到人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34萬元提升至2024年的9.76萬元,城鄉收入比由2.33縮小至2.14,人均預期壽命從79.1歲提高到80.5歲,四年提高1.4歲。
“十四五”以來,山東提速建設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魯北風光儲輸一體化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4億千瓦,占全部裝機的53.4%、較2020年提高22.6個百分點,歷史性地超過了煤電。今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達到2100億度以上,大體測算,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億噸、節約標準煤6000萬噸左右,目前,全省每3度用電量中就有1度為清潔能源。
在此帶動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全省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8.5%,山東以3.9%的能耗增長支撐了6.1%的經濟增長。
“十四五”以來,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縱深落實,去年全省萬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21.3%,提前完成規劃目標,黃河干流水質連續9年保持Ⅱ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提前完成國家“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五年優秀。
在鄉村振興方面,山東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糧食總產連續四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28萬億元、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1.1萬家,均穩居全國首位,農產品出口連續26年領跑全國。美麗鄉村建設同步推進,培育鄉村振興片區2070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如何增強經濟社會內生活力?山東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
對內,國資國企、財稅金融、開發區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尤其是圍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山東全面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率先在全國開展“無證明之省”建設,全省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0%以上,實現“一張網辦全省事”。
這些工作讓經營主體的活力更加充沛,全省52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71家上榜“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境內上市企業達310家、比2020年末增長33%;民營經濟增加值比2020年增長34%,民營經營主體達到1440萬戶。
對外,山東持續拓展開放空間。“十四五”以來,開放領域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但取得的成效比預期的要好。比如,山東深入實施“好品山東 魯貿全球”等系列活動,2024年全省進出口規模達到3.38萬億元、是2020年的1.5倍多,出口首次突破2萬億元。再比如,累計吸引236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946個項目,選擇山東、創業齊魯越來越成為共識。
“十四五”期間,山東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福祉方面,接續推出一批群眾所需所盼、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
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99.4萬人,通過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上崗156.8萬人,重點群體就業總體保持穩定。
教育方面,山東獲批全國唯一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試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數量躍居全國第一,被確定為國家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試點省份。
醫療服務更加便捷,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到90%以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取得實質進展,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讓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高效的“國家級”診療服務。(記者 趙雅南 陳曉婉)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