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山西新絳縣澤掌鎮北蘇村,秋陽正好。占地50畝的富榮文化園內,剛被山西運城市關工委定為教育基地的富榮收藏館格外醒目——它不僅是晉南地區最大的民間收藏館,且參觀全程免費,此刻更是熱鬧非凡。

學生們圍著展柜認真端詳館內珍藏文物(衛世新 攝)

館前旗幟迎風招展,慕名而來的游客排起長隊,首批研學的學生、舉辦婚禮的新人,還有不少從北京、廣州回來的大學生也加入其中,8000余平方米的展廳內很快人聲鼎沸,成為國慶期間當地備受歡迎的去處。

學生們圍著展柜認真端詳館內珍藏文物,新人則在一旁定格下溫馨的結婚畫面,北京、廣州回來的大學生們不時舉起手機拍攝,不同場景交融在一起,讓在場的人們都留下了深刻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富榮收藏館內的30個展館和一個文化長廊館以及絳州七十二行展廳內都有震館藏品,其中五十件文物堪稱稀世珍寶,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塊麻布,上面用毛筆密密麻麻寫有45000字,字跡工整、內容厚重,引得游客和大學生們紛紛駐足驚嘆。“天吶,在麻布上寫這么多字,太不可思議了!”一位來自廣州的大學生湊近展柜,邊看邊發出感慨。

“快看這把手槍,是光村地下黨當年用過的武器!”“這萬枚毛主席像章掛在一起,太震撼了!”在“晉南抗戰版塊”和“建國元勛版塊”展廳,講解員正指著展柜里的珍貴藏品娓娓道來。從晉南戰役時期留下的手雷、鋼盔,到抗美援朝時期的志愿軍軍裝與擔架,從1946年版《毛澤東選集》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羊毛植絨畫,10萬余件藏品串聯起革命歲月與建設歷程,每一件都承載著動人故事。來自運城的王女士帶著孩子認真聆聽:“這些實物比書本更有感染力,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移步“絳州七十二行”展廳,新絳堆繡的艷麗、漆器的溫潤與木板年畫的質樸相映成趣,非遺藏品與絳州老城碑刻、明代竹節炮等文物共同勾勒出晉南文化脈絡。這里同樣藏有獨特的鎮館藏品,與稀世珍寶交相輝映,展現著古州新絳文化的深厚底蘊。“古人說古州新絳‘七十二行,樣樣俱全’,沒想到家鄉有這么棒的收藏館,非遺、文物都這么全,太給家鄉長臉了!”一位從北京回來的大學生舉著相機不停拍攝,還拉著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展廳旁的特色飲食區飄來陣陣香氣。館方精心引進的新絳特色美食攤位前,絳州火鍋冒著熱氣,油炸糕色澤金黃,甑糕軟糯香甜,游客、研學學生、新人親友和大學生們邊品嘗邊交流。“免費逛這么大的收藏館,看這么多稀世珍寶,還能吃到地道家鄉味,這趟國慶回家太值了!”來自北京的大學生小張捧著剛買的油糕說,飲食區的設置讓教育多了煙火氣,也讓非遺美食有了展示平臺。

人群中,民間收藏家楊富榮正忙著為游客、學生和大學生們講解藏品來歷。這位54歲堅守收藏35年的收藏家,指著墻上的展品和那塊麻布介紹:“從騎自行車走村串戶收購,到如今在50畝文化園內建成規模宏大的教育基地,還能讓大家免費參觀這些寶貝,就是想讓這些藏品‘活起來’,把這塊藏品中的故事、把所有過往故事都講給更多人聽。”不少單位專程組織黨員干部前來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們也圍著楊富榮追問藏品背后的故事,對館內的鎮館藏品和稀世珍寶贊不絕口。

夕陽西下,文化園內依舊人流不息。文物訴說著崢嶸歲月,絳州風味傳遞著家鄉溫情,還有研學學生的求知身影、新人的甜蜜笑容與大學生們驚嘆的神情交織,這座晉南地區最大的民間收藏館,正以免費開放的誠意和珍貴藏品的魅力,讓精神基因在品味與感悟中代代相傳。(衛世新)

編輯:張晉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