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秦嶺深處,雨霧像輕紗裹住了柞水縣小嶺鎮的山梁。108個現代化大棚在雨中泛著青灰光澤,棚內懸掛的菌棒上,金黃的金耳如凝脂般飽滿。柞水縣山城美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盛林俯身撥開菌棒,指尖撫過溫潤的耳瓣:“這‘腦耳’原是云貴深山的珍寶,如今在咱秦嶺扎了根,還成了鄉親們的‘錢袋子’。”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管護金耳
柞水縣年均日照1860小時,無霜期209天,空氣優良天數達357天,清澈的山泉流淌過無工業污染的山地——這些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成為培育金耳的天然溫床。陳盛林據此獨創“仿野生三維栽培法”:在大棚頂部鋪設雙層遮光網,模擬云貴山林的散射光環境;安裝智能噴淋系統,根據空氣濕度自動調節水霧密度,確保每天四次精準補水;用本地柞木碎屑與麥麩配比菌基,讓金耳在熟悉的秦嶺腐殖質環境中生長。“你看這噴淋的角度,得與菌棒呈45度角,才能讓水霧均勻附著卻不積水。”他指著棚頂旋轉的噴頭解釋,這項調整讓金耳成活率從30%躍升至92%。
“以前種玉米,一畝地年收入不足千元;現在種金耳,一個大棚能掙三萬塊!”小嶺鎮村民周保林的手指在手機上滑動,展示著上個月的工資到賬信息。在山城美農的帶動下,他從傳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每天負責3個大棚的溫濕度調控,月薪5000元穩定到賬。
圖為工作人員管護金耳時的情景
據介紹,在種植環節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由企業提供標準化菌棒、免費技術培訓和保價回收。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建立種植基地,100多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再以務工身份參與種植,實現“一份土地兩份收入”。陳盛林親自編寫《金耳種植手冊》,把“刺孔深度1.5厘米”“接種后避光72小時”等技術要點編成順口溜,還開通“田間課堂”,每周兩次帶技術員上門指導。68歲的貧困戶王大爺記得,去年他種的金耳出現霉變,陳盛林冒雨趕來,手把手教他更換菌基、調整通風,保住了全家的生計。
深加工基地的建成讓就業崗位從田間延伸到車間。在瓶裝金耳羹生產線上,32歲的移民搬遷戶李娟正操作貼標機,她的丈夫在菌棒加工廠務工,兩口子月收入近萬元。“以前在外打工漂泊,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據統計,公司項目投產不僅提供了穩定的員工崗位,更通過合作模式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助力柞水縣鄉村振興與農民增收。
陳盛林研發的優質金耳
如今,這朵金黃的“腦耳”已成為柞水縣的特色名片,帶著秦嶺的清香與溫度,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