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榆林10月3日消息(記者陳鏘)非遺的生命力,在于守正與創新的辯證共生。在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記憶。

截至2025年6月底,榆陽區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項,區級非遺項目59個。同時,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2名、市級14名,縣級63名。一代代非遺傳承人始終以敬畏之心守護傳統根脈,又以開放視野擁抱時代變化,讓一個個非遺項目,既留住了文化的“魂”,又找到了時代的“路”。

非遺銀器,一錘一鏨皆手工溫度

榆林古城的晨光照進老街深處,在榆陽區傳統銀器非遺傳承人楊偉慧的工作室里,百余件泛著銅銹的工具在案臺上“沉默列隊”。他持鉗的手穩如磐石,這樣的熔煉、倒模、淬火,他已重復了38年。

楊偉慧在工作室鏨刻銀器(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清光緒十六年,楊氏先祖銀匠手藝早在西北一帶有較高聲譽,他是家里第五代傳人。“我打小就是聽著鏨刀敲銀的叮當聲長大的,那時總湊在老人身邊,看銀片在錘下慢慢有了形狀,心里的好奇像被點燃的銀火。”楊偉慧說。

融化銀料、鍛打塑形、鏨刻花紋、打磨拋光……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藏著老銀匠的獨家門道。如今,楊偉慧與妻子一同守著這份手藝,他們知道,耐住性子,沉下心來才能讓銀器有溫度。在工業流水線吞噬手作溫度的今天,他的工作室里始終回蕩著鏨刀叩擊銀片的叮當古韻。

2023年,他用3.6斤白銀,耗時兩年純手工打造的銀質珍飾藏盒,憑借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這件作品里,掐絲的細膩、鏨刻的力道、鑲嵌的精準,每一處都藏著陜北文化的魂,這既是榆林“楊銀匠”五代傳承創新的工藝積淀,更是榆陽銀匠非遺技藝的生動縮影。

2023年,珍飾藏盒榮獲第八屆中國(山西)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暨第四屆山西工藝美術產品博覽交易會銀獎;同年,楊偉慧被授予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在各類賽事與活動中斬獲的榮譽,都是對其匠心堅守的有力見證。

作為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銀匠項目,其核心魅力正源于這份“步步見匠心”的精湛技藝與厚重文化底蘊。十余道工序環環相扣,每一步都在磨煉匠人的心血與智慧,也讓老手藝始終帶著文化的溫度,在時光里熠熠生輝。

針起線落,一絲一縷織就文化傳承

針線穿梭的細微聲響,藏在榆陽古城老巷的窗欞后,也藏在王愛蘋的指尖下。作為榆陽非遺刺繡的守護者與創新者,她用三十余載光陰,從細膩靈動的刺繡、紋理精巧的編織,到充滿趣味的手工制品,讓這門承載著陜北風情的老手藝,既留住了傳統的根,又長出了時代的新枝。

進校園開展社團課程培訓(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她累計幫助數萬市民在閑暇時光里發掘手工興趣,被親切稱作榆林古城上的“萬人師”。為讓刺繡編織技藝薪火相傳,她堅持舉辦公益培訓,走進社區、社團、學校、文化館、福利院,將針法技巧傾囊相授。

這份堅守與付出,讓榮譽與認可接踵而至。2021年,她先后斬獲“榆林市三八紅旗手”稱號、“榆林市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成為手工領域的標桿人物。2024年,她憑借精湛技藝與行業影響力,獲評“陜西省工藝美術行業大師”稱號,榆林市政府為其刺繡工坊授予“榆林市巾幗創業就業示范基地”。

王愛蘋開展婦女手工技能培訓(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比榮譽更動人的,是她對“技藝傳承”的執著。在她的課堂上,既有80歲的長者靜心研學,也有4、5歲的孩童好奇嘗試。“一個人會,那不叫會,把手藝教給孩子,才算真的留住了根。”懷著這份信念,她讓更多人觸摸到非遺的“溫度”,也為榆林手工刺繡編織產業發展注入微薄卻堅實的力量。

在傳承之外,王愛蘋更懂創新的意義。她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系列受歡迎的刺繡文創產品,將體現榆陽農耕文化的毛驢形象做成實用的香包、鑰匙包;用傳統盤扣、吉祥扣做成纖手衣、耳環,讓老手藝走出“櫥窗”,成為能融入日常生活的美好物件,也讓榆陽刺繡的獨特魅力,以更鮮活的方式傳遞得更遠。

棗木雕刻,一鑿一木藏匠心巧思

黃河水滋養著陜北的土地,也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在榆林,遍布田野的棗樹,不僅結出甘甜的果實,更在傳承人楊彥飛的手中,化作承載文化記憶的棗木雕。

楊彥飛正在雕刻棗木作品(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楊彥飛以“守護文脈、賦能于人”為核心理念,構建“展示-教學-賦能”三位一體的多維傳承矩陣,讓棗木雕技藝在當代煥發新生。

以館為核,他將信天游棗木雕刻藝術館打造為棗木雕文化的“精神地標”,配套設立活態體驗室,通過“大師現場創作+游客上手體驗”的模式,讓原本藏于工坊的技藝從“靜態展品”變為“動態互動”,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

與榆林學院、榆林市老年大學分校等院校共建教學實踐創新基地,推動棗木雕技藝納入高校藝術專業、老年大學興趣課程體系;作為榆陽區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開發“非遺技藝+地域文化”研學課程,讓青少年在鑿刻之間感知傳統技藝的匠心與智慧。同時,針對殘障群體開設專項技藝培訓班,提供免費教學與就業指導,助力其“以手造物、以藝謀生”。

楊彥飛為學生教授雕刻技藝(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圍繞“文化+”戰略,拓展產品應用維度,持續開發“地域特色文創”,如印有陜北民歌的盲盒、迷你木雕把件、棗木茶具、餐具、實用品。結合榆林“紅棗主產區”的地域優勢,打造“棗文化產業系列”,將棗木雕與紅棗農產品聯動,推出“紅棗禮盒+棗木雕刻伴手禮”組合產品,以文化賦能農產品升級。

這份匠心堅守與傳承,讓他的作品多次站上高規格舞臺。從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國內收藏展示,到德國、日本的海外亮相,每一件帶著陜北地域特色的棗木雕,都成了傳遞中國文化的“使者”,讓這門手藝有了更高的文化分量。

未來,楊彥飛將以“棗木為媒,讓中國技藝對話世界”為愿景,持續推動棗木雕從“地域非遺”升級為“全球文化IP”,讓每一件作品都成為承載中華文脈的“文化名片”,實現“一木一故事、一雕一文化”的內容價值。

在榆陽區,多樣非遺同樣綻放光彩。剪紙以紅紙為媒,剪刀起落間,陜北窯洞的質樸風情、民俗節慶的熱鬧場景躍然紙上,每一道紋路都是黃土高原生活的生動注腳;柳編取材本地柳條,經選料、去皮、編織等多道細致工序,將自然之材化為兼具實用價值與審美意趣的筐簍器物,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

而泥塑與石雕,更顯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蘊。在匠人指尖揉捏間,塑出憨態可掬的民俗形象,雕出紋理細膩的藝術擺件。這些凝結心血的作品,讓榆陽地域文化的精氣神在時光中凝固、在傳承中代代相傳。

榆陽的非遺故事,從來都不是陳列在櫥窗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銀匠的火、繡娘的針、木雕匠的刀下……生長在傳承人守正創新的掌心。這些扎根于黃土地的非遺項目,正以“傳統為根、創新為翼”的姿態,在新時代續寫著屬于榆陽的文化長歌。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