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8月11日消息(記者周思楊)海河潮涌,文脈綿長。日前,“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古文化街正式啟動,飛騰公司首席科學家竇強博士作為科技界代表應邀出席,并在展現天津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天工開物》節目中登臺,深情講述三顆“中國芯”的故事。

《天工開物》重點展現天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分別邀請了竇強博士以及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組書記、首席科學家孟祥飛,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劉秀云登臺演講。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活動方供圖)

竇強博士以三顆飛騰最具代表性的芯片為線索,講述飛騰“十年磨一劍”攻克芯片領域“卡脖子”難題的奮斗史。第一顆芯片——FT-1500A,代表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初心。面對國家信息產業“缺芯”的困境,飛騰團隊攻堅克難,通過三年努力造出了第一顆中國人自主設計、首次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當芯片流片回家,點亮芯片在屏幕上打出“hello world”時,所有人都歡呼起來。“這句話不僅是我們飛騰公司創業創新的起點,也是我們國產CPU站上國際舞臺,與世界‘和合共生’的一個標志。”竇強博士回憶道。

第二顆芯片——S5000C,誕生于一段最難的日子。飛騰公司被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團隊用了500多個日日夜夜突破封鎖,在2023年拼出了首款全流程國產化的服務器CPU。芯片上大寫的“C”代表的是“China”,承載著中國科技發展的決心。

第三顆芯片——D3000M,是飛騰首款筆記本CPU,它不僅能為國產筆記本注入澎湃算力,還能支持8至10小時的長續航。未來,飛騰將加速邁向商用市場,與國際一流芯片企業同臺競技。這顆芯片寄托著飛騰公司攜手生態伙伴共赴數智未來,以中國“芯”服務社會、服務世界的無限“信心”。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活動方供圖)

“站在‘何以中國’的舞臺上,感受到的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竇強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科技創新,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突破,是國家安全、民族復興的基石,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扛起的擔當。我們要展現天津科技工作者的風采,向世界充分展示我們天津科技創新的活力,以自主創新之“和”,來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行穩致遠的‘魂’。”

編輯:韓雨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