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兒科醫院滬廈兩院專家團隊成功救治復雜先心畸形患兒(央廣網發 廈門市衛健委供圖)

央廣網廈門7月25日消息(記者 吳馨驊)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廈門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深化醫改部署,將三明醫改經驗與特區實際深度融合,探索出以公益性為導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2024年,廈門居民平均期望壽命83.62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39.06%,核心指標領跑全國;覆蓋閩西南2400萬人口的區域性醫療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從構建全國密度最高的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矩陣,到智慧服務惠及510萬市民;從填補80余項技術空白的攻堅突破,到分級診療實現基層就診率56.3%的體系改革——廈門以“大病不出市”的扎實成效,為全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特區樣板”。

技術平移

家門口掛上“上海專家號”

下午6時許,CZ4409次航班飛離上海虹橋機場。靠窗的座位上,剛剛參加完學術講座的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副院長、胸外科專家范虹教授正在翻閱林先生的病例資料。作為上?偛繌偷┐髮W附屬中山醫院120多常駐廈門醫院的學科專家、骨干之一,范虹定期回上?丛\、手術,參加學術研討、論壇會議,緊跟學科發展前沿,及時將上?偛肯冗M理念和技術“同質”“同步”落地廈門。隨著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專家開啟了“雙城”模式。

漳州詔安的林先生誤食了潔廁劑,從食管到胃都無法正常運作,在本地輾轉多家醫院,做過食管擴張、胃腸造瘺等手術,依然只能靠造瘺灌食。已經準備去上海求醫的他,在朋友建議下來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范虹帶領胸外科團隊迎難而上,通過“移花接木”的手段再造食道——截取一段結腸腸管,與食管上端和十二指腸施吻合術,術后配合擴張等治療,林先生恢復得很好,細嚼慢咽能吃進大部分食物。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同質化”引入上海總部多學科綜合診療MDT模式,常態化為疑難疾病患者提供個性化、一站式的優質治療服務(央廣網發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供圖)

林先生的故事,正是福建患者近距離“上?床 钡目s影,也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生動體現。技術平移的背后是機制破冰。廈門市通過建立部門協調機制、“一事一策”、特事特辦等方式,解決醫生執業互認、醫保系統對接、新技術準入等跨省異地辦醫的問題,為技術落地打通區域政策壁壘。

2019年《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實施以來,廈門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繼建成——復旦中山、復旦兒童、川大華西、北中醫廈門醫院,密度全國最高。隨著上海專家常駐、技術平移加速,閩西南百姓“患大病到北上廣求醫”的舊圖景正在被改寫,“大病不出省”成為現實,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醫療“國家隊”的服務。

省時省錢

刀刃向內的改革紅利

“一天就能出院,省了好幾千!”2024年4月,廈門市民蔡女士在廈大附屬第一醫院日間手術中心完成了腹腔鏡下闌尾切除,總費用7450元。據廈大附屬第一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福星介紹,傳統同類手術需住院3至4天,平均花費1.8萬元,而通過該院創新培育的“集中式日間手術管理”,此類手術費用僅需1萬元左右,降幅高達44%;醫保報銷比例同步優化,切實減輕患者負擔。據介紹,該模式已運行5年,以2024年為例,全年完成14207臺日間手術,其中20%為高難度四級手術,人均費用下降了4612元。

這一成效源于三醫協同攻堅。作為5個國家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城市之一,廈門率先推出一整套具有廈門特色的價改新機制。目前已開展兩輪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共調整項目1093項,涉及金額2.08億元,檢查檢驗費用大幅降低。

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廈門率先實現住院+門診DIP全覆蓋,創新醫;鹂冃Ч芾碓圏c,將結余的醫保調節金作為對公立醫院的績效獎勵。全市醫療費用增幅由改革前的19.82%降至2024年的4.19%,平均住院天數從8.4天下降至7.13天。

在學習借鑒三明醫改經驗過程中,廈門市結合本地高城市化水平、高資源密度的城市特點,形成與三明經驗同向發力、特色鮮明的改革創新格局。

智慧提效

云端藥房“半日達”

“手機點點,中藥當天送到家!”患有慢性胃炎的退休教師李女士體驗了廈門市中醫院的“云端藥房”。電子處方在線審方、智能代煎、物流配送,借助互聯網醫院,市中醫院今年以來已開具21032劑藥方,深受市民喜愛。尤其是23種針對閩南人體質特點的中藥特色制劑和69種臨方代茶飲配方,無需問診費,省內外患者紛紛通過互聯網醫院問診開方,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推出以來累計開出19.1萬單。據廈門市中醫院黨委副書記、執行院長常靜玲介紹,2024年該院線上復診率達43.92%,成為全省處方量最大的互聯網醫院。

廈門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時常開展健康義診(央廣網發 廈門市衛健委供圖)

智慧服務已滲透特區醫療血脈。廈門是國家衛健委評定的首個互聯互通標準化最高的城市,“全國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指數(2022)”排名全國第1。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共享8200萬人次,區域影像調閱互認超4195萬次,為患者節約金額約18億元。“美麗廈門智慧健康”公眾服務平臺服務注冊用戶510萬人,線上預約掛號累計超1.2億人次;“健康小鷺”AI助手已在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落地,秒級輔助基層醫生診斷,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還有131個健康小屋、28個“體衛融合”點,為10萬居民開出運動處方,把慢病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變“輸血”為“造血”

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

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心苗計劃”外籍醫生分享來廈感受(央廣網發 資料圖片)

今年3月,緬甸青年醫師在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完成培訓,回國返崗首日,就運用學到的技術,在緬甸仰光總醫院成功挽救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作為“心苗計劃”學員,她帶著體外膜肺氧合(ECMO)、介入式人工心臟等技術回國應用。據悉,“心苗計劃”由廈心醫院發起,面向全球青年醫師開展心血管?婆嘤,該項目已接收12國26名學員,未來三年將為“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國家培養50名心血管醫師。

人才培育的“廈門模式”也正在發力:全市開立71個名醫工作室,柔性引進一流醫學人才超700人,鐘南山、樊嘉、于金明等院士名醫工作室紛紛落地;同質化培養人才漸漸成為醫院骨干。當北京東直門醫院專家通過“云上名醫工作室”為廈門患者接診,當復旦中山醫院的青年骨干在廈晉升高級職稱,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正從“技術平移”邁向“人才扎根”。

從“飛鴿傳技”到“筑巢引鳳”,廈門以占財政支出9%的衛生健康投入,托舉起83.62歲的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當“心苗計劃”學員將中國技術帶往海外,當省外網友通過“共享中藥房”獲取中醫藥服務,這座總書記贊譽的“高素質高顏值”之城,正以特區擔當書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廈門答案”。

編輯:鄔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