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一條條農村公路如銀色絲帶,穿梭于崇山峻嶺與村寨之間。當地踐行“人民公路人民養”的理念,凝聚群眾力量管好護好鄉村路,為邊疆地區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梁河縣處于山區、半山區,農村公路總長1099公里,總體技術等級低、抗災能力弱、管養任務重。面對這一現實,縣委、縣政府積極探索農村公路養護新模式,縣級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鄉鎮組建工作專班,村里則由黨組織牽頭,把“村里的路村里養”的道理講到了田間地頭,讓“公路是自家路”的觀念深入人心。
在梁河縣的鄉村,群眾參與公路養護已成為常態。主題黨日也成了人民公路的養護日,黨員帶頭拿起工具修整路肩,九保阿昌族鄉九保村志愿服務隊的紅馬甲成了公路旁最亮眼的色彩;農忙時錯峰養護,農閑時節,村民自發組成志愿服務隊清掃路面,集中整修,誰家門前路段出問題,主動帶頭整改,汛期來臨前,各村(社區)群眾主動對轄區路段開展隱患排查。
曩宋阿昌族鄉關璋村黨總支書記楊興龍告訴記者:“每逢暴雨,我們的黨員、網格員、監測員都時刻待命,一旦發生險情便立即奔赴,路護好了,不光是路通暢,鄰里間的話也能說得更熱乎,村里的日子才能越過越有奔頭。”兩年來,全縣累計開展群眾參與的養護實踐活動200余場次,1萬余人次投身其中,完成路面保潔800余公里,清理溝渠路障500余處,用雙手守護著家園的出行通道。
“自己的路自己護”的理念,讓預防性養護在梁河落地生根。每年汛期前,67個村(社區)的群眾都會對重點路段進行全面“體檢”,從疏通排水溝到維修邊坡塌方,從清運亂堆亂放雜物到修補輕微路面病害,將許多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梁河縣交通運輸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鎮,開展現場培訓17次,向600余名群眾傳授邊溝疏通、路肩整修、簡易病害識別等實用技能。如今,不少村民成了村里的“護路行家”,小問題就地解決,大隱患及時上報,形成了專業力量與群眾力量互補的良好格局。
“汛期里,群眾通過網格快速上報塌方安全隱患30余個;黨員先鋒隊與村民攜手,清理塌方62處,交通部門及時響應,修復各類路面病害1200余平方米。這種多方聯動的機制,讓公路養護既高效又精準。今年汛期,路障路患比去年少了一大半,通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梁河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邵排宗介紹道。
梁河縣開展“人民公路人民養”活動,不僅有效破解了農村公路“管養”難題,還培養了公眾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擔當,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促進了鄰里和諧和鄉風文明。從“要我護”到“我要護”,梁河群眾用樸素的行動解鎖了邊疆幸福路的管護密碼:人民公路人民養,養好公路為人民。公路養護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千家萬戶的“連心橋”。這一條條由群眾共同守護的幸福道路,正承載著邊疆百姓的期盼,通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李鈺 張胡佳 藺紅鑫 嚴淑琪)

關注精彩內容